随着一艘名为水欣麒1号的打桩船将一根109米长的钢管桩缓缓沉入海中,3月21日下午,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宁波段首根钢管桩在前湾新区顺利沉桩。这是继今年1月15日全线首桩开钻、3月10日嘉兴段海上首钻之后,通苏嘉甬高铁的又一重要进展。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主骨架之一——沿海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苏嘉甬高铁起自南通西站,经苏州市、嘉兴市后跨越杭州湾,在宁波前湾新区登陆,终至宁波。据项目建设方中交二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定海神针”直插入海,也预示着通苏嘉甬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总长29.159公里的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南北两岸均已正式开启海上施工。
据悉,大桥沉放的钢管桩为试验钢管桩,该桩桩径1.8米,长109米,桩顶标高5米,重106吨,位于海中引桥119号墩。钢管桩通过驳船由舟山水运至桥址,通过137米高桩架的水欣麒1号进行沉放。大桥采用埋置式钢管桩基础,共设有钢管桩试桩4组、永久桥梁钢管桩2900根,该类型基础为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同时,此类型基础单根钢管桩长度长、重量重、平面扭角和竖向斜率不同,且桩顶位于泥面以下3米处,施工无先例可循。
这座铁路大桥将拥有多个“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跨海大桥,世界第一座跨越强潮海湾、超低阻水率、全埋置式承台基础的高速铁路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首座大跨径、超长联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跨海铁路桥梁,以及世界上首座超大跨径无砟轨道跨海铁路桥梁,在全球桥梁建设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大桥所用的超大尺寸高强度钢管桩及其表面高耐久性防护涂层一体化制造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带领的苛刻环境材料耦合损伤与延寿团队、浙江科鑫重工有限公司以及前湾新区企业宁波科鑫腐蚀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
联合团队针对浪花飞溅区饱和氧气、强紫外线、潮湿海风、浪花拍打和泥沙冲蚀等多因素耦合损伤环境下极其严重的腐蚀问题,突破纤维表面多尺度界面化学改性和纤维增强环氧粉末涂层可控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出新型高性能长寿命有机/无机纤维复合增强新一代海洋重防腐涂层材料。
凭借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能好、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相近等优点,有效破解海洋工程用钢管桩在水位变动区抗冲耐磨耐划伤效果差、维护间隔时间短、维修成本高、主体结构不稳等技术瓶颈,能够满足现代海工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轻质、高强与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重大发展需求。
千亿级工程的背后藏着的是千头万绪的复杂,需要千锤百炼的决胜信念。为此,通苏嘉甬高铁(前湾新区段)工作专班主要负责人多次蹲点踏勘、现场办公,实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以及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涉及新区范围审批的,一律优先受理,办理先行施工;涉及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也会主动对接施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向上申报。”前湾新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各责任部门也主动作为、站高一位,以最实举措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各类审批、土地征迁、管线迁改、电力保障等工作。
据悉,通苏嘉甬高铁有望于2027年全线贯通,届时前湾新区将迈入高铁时代、双桥时代,其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交通节点的区位优势更为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