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总结
  • 索引号: hzwxq19/2024-2990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4-03-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单位: 经济和信息化局
    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年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 时间:2024-03-01 17:35
  • 来源:宁波前湾新区
  • 发布机构:
  • 字体: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汽车产业加速变革、龙头企业大幅下行、内外需求整体收缩等多重压力,经信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聚焦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商贸发展、金融服务、环境治理、能源保障、综保区建设、大数据管理等工作,夯实责任,加压奋进,全力助推新区经济稳进提质、高质量发展。

    一、2023年主要工作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结合新区入选省“415X”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核心区优势,谋划推进新区创建宁波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关键“一核”,制订《宁波前湾新区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核心区行动方案》。二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建立“大优强”,行业龙头、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性企业,“小升规”企业四档扶持培育阶梯。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将年度预期超过2000万元产值的企业纳入培育库。三是支持企业提质增效。以服务促投资,抓好重点工业项目,拓普等5个重点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总投资超80亿元,有效形成投资增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制定出台《宁波前湾新区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4.0版》。完成151家规上企业管理创新提升星级评价工作,开展“三类企业”专项整治,新区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4家,整治“低散乱”企业55家。四是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等为抓手,赋能企业按需改造。推进企业上云数字化改造。五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成立《宁波前湾新区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宁波前湾新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行动方案》,全面推动落实数字经济超常规高质量发展行动。召开数字经济企业恳谈会,推进重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建设。培育生命健康产业。六是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光伏建设工作。全年光伏发电量 6.1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10.86%,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28家企业获批区级绿色工厂称号。制定印发《宁波前湾新区2023年度有序用电实施方案》,确保新区在较大供电缺口、较长持续时间情况下的供电秩序。

    (二)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发展动能加快形成。一是力抓关键核心指标,围绕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创新深化、“315”监测指标,强化季度、月度任务分解,加强科技创新指标运行。积极谋划2个科技强基项目入选省千项万亿项目库。二是紧盯创新主体培育,全力打造“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龙头企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企业研发机构为支撑、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三是推进重大平台建设,推动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顺利入驻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已实质化启动实验室设计建设工作。四是激发创新生态优化,开展前湾新区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注重科技创新政策迭代升级,相继出台新区《科技创新券》《“科创飞地”异地研发中心》《产学研创新基地》等科技新政。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大会。

    (三)以稳贸促销为抓手,商贸经济活力增强。一是强措施稳外贸发展,扎实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牵头方案制定、专班相关协调和部署工作,拟定稳贸外贸政策条款并纳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年度新区重点扶持的展会目录。加强外贸招引政策宣讲和企业招引。二是拉消费促内贸提升,出台《关于加快城市商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助推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和招商进度。组织新区重点餐饮企业参加省市厨王争霸赛,“食神争霸赛”等活动。制定出台新三年《加快电商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三是强监管保民生服务,做好灾害性天气和节假日期间的民生物资的保供、稳价工作,编制新一轮《菜市场专项规划》,新增市级菜篮子基地2个。加大商务领域安全生产督促、巡查力度,先后检查各类商贸企业安全生产350家次,发现各类安全隐患410起,开展商贸领域生活垃圾分类检查60余次,督促商超以及加油站整改250余次,发放宣传海报200余张,更换垃圾分类新统一规范标志800余份。四是抓好国开区争先进位工作,完成经开区争先进位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编制,对国开区考评结果和最新综评指标上报情况展开系统分析,牵头对各责任分解部门开展绩效评价。

    (四)以金融建设为重点,服务能力全面升级。一是聚焦资本市场,精准培育企业上市梯队。联系推动交易所、券商、投资基金等考察新区企业120余家次,清纯半导体、琳盛高分子进入2023年“寻找最具投资价值企业”三十强。出台新一轮“凤凰行动”若干意见及上市扶持政策,召开“凤凰行动”推进会,组建上市挂牌及并购重组工作领导小组,上线企业上市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平台。二是优化保障服务,制订出台新一轮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贯彻落实助企纾困工作,推动新区银行发放助企优惠贷款,解决各类融资困难问题。鼓励股权质押贷、税务贷等创新型信用贷款。三是深化风险化解机制,开展非法金融活动排查2轮,清理整顿非法金融机构,严把地方金融机构准入关。开展平安金融、扫黑除恶、打击非法集资、反诈骗等宣传活动。

    (五)以改革创新为推动,综保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招商引资取得突破,通过以商引商、主动上门等措施,累计引进了悦虎等16家进出口型企业。抢先招引菜鸟在区内开展“次日达”业务。二是稳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迦南洁具等11家外贸企业转型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形成了一定的跨境出口集聚效应。推动企业入驻数字化监管平台,有效解决跨境电商企业通关时间长、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三是积极开展自贸联动创新探索,牵头各部门深化172项自贸试验区改革相关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完成3条制度创新举措,申报浙江省重点进口平台1家,独立站2家。四是不断提升反走私综合治理水平,开展“国门利剑-2023”“打击冻品走私”等专项行动,全面筑牢“海上查、岸上打、路上拦、市场整”四道防线,不断提升新区反走私综合治理水平,做到全年走私行为零发现。加强宣传引导,悬挂反走私宣传横幅50余幅、发放宣传手册2000份、张贴海报600张。五是综合保税区考评进位。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结果,前湾综保区2022年全国综合排名第99位,评估结果为B类,比2021年前进16位,综合排名进步位次在省内并列第一。

    (六)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一是全力抓好四灶浦国控断面水质恶化情况督查整改。拟定《四灶浦闸国控断面水质下降问题整改方案》,确定19个国控断面水质提升工程项目,成立断面水质提升工作专班,由管委会主任总负责,各局办负责人亲自抓落实,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实行日调度、周晾晒、随时会商工作机制,确保整改措施落地见效。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全年6家VOCs源头替代企业和15家低效VOCs治理设施改造任务。削减机动车污染物及碳排放总量,开展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强化扬尘巡查和督促整改工作,加强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督促9家重点监管企业土壤自行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调查和污染隐患排查,推进6个地下水污染重点企业地块管控(治理)管控和监测工作。深化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日常监管。全区审批、降级备案116个项目,排污许可证发证(简化和重点管理)共计164家,完成新申请审核7家,注销审核3家,变更审核78家,重新申请审核15家,延续申请审核87家;排污许可双百任务完成率100%。开展宁波市柴油货车环保执法春秋季专项行动。四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办理各类行政许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美丽地球家园”“5.22”“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系列宣传活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创建成为浙江省生物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

    (七)以数据建设为基础,数字化改革智能高效。一是统筹共建公共数据平台,规划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拟定《宁波前湾新区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建设公权力大数据运行平台。二是做好掌上平台管理,浙政钉全区注册用户4617人,涉及管委会各局办、学校、医院及国有公司,组织机构、人员关键信息规范完整比例提升至100%,活跃工作群940多个。“甬易办”上线惠企政策111个,惠及2297家企业和117人。四是保障数据安全可控,成立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新区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安全工作专班,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及时修复1个政务云应用安全漏洞,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

    (八)以助企纾困为根本,切实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一是开展大调研大走访,落实“送政策、做宣传,察实情、解难题,强指导、稳增长”三方面行动举措。累计组织开展“十链百场千企”系列活动5次。着力落实增值税降低、降低水电气等工作,切实减负超10亿元。二是靠前服务指导。全年开展外贸宣讲、调研70家次,提供外贸咨询服务150余项,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约250家次企业共1200人次参加国内外展会。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举办首届企业家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研修班,一批重点企业的企业家与经营管理骨干人才参加培训。三是发挥企服平台作用。8718前湾平台围绕政策帮享、困难帮解、企情帮言、市场帮需“四帮”服务内容,开展常态化工作,助力优化新区营商环境。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制造业转型“提质”行动。突出工业在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编制新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未来产业发展路径和创新机制,力争新区在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工程、空天信息等方面创建成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二是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核心区。支持极氪工厂产能继续爬坡;加快吉润工厂新能源化改造步伐,提高吉利系新能源车占比;协同推进整车企业新能源化转型;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能,进一步促进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融合,完善区内产业链。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汽车零部件行业数智化改造试点。四是抓好产业全域治理。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2070工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庵东、崇寿做好优势产业社区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产业地图服务平台。

    (二)实施科技创新“提能”行动。贯彻落实创新深化发展战略,以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深化落地为引领,不断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量级、增强科创平台能级、实现双创生态升级。一是优化提升科技创新重点指标。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统筹协同力度,确保2024年各项主要科技指标稳中有进、达序争先;会同财政等部门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健全完善向创新倾斜的资源配置机制,重点支持保障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发展;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领域,提高企业R&D活动覆盖面。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完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注重科技创新政策迭代升级,完善推进新区《“科创飞地”异地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券》《产学研创新基地》《新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区“揭榜挂帅”项目》等科技新政,开展全域研发“诊断+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以科技领军、科技小巨人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坚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高水平科技企业队伍。三是深化推进科创策源平台建设。加快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推动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导向,加快建设宽禁带所,争取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依托复旦大学优势资源,进一步汇聚顶尖人才、集聚科技项目,拓展谋划符合新区产业导向的其它高水平研究载体。推进复旦科技产业园项目创新改革,探索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联合培养模式,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协同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示范平台。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前湾园区二期建设工作,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化技术成果,做精做优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三)实施商贸发展“提速”行动。一是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循环发展。在做大内贸规模的同时,继续制定强化稳外贸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内外贸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展和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国外订单增量。鼓励外贸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商贸企业招引力度。继续强化大宗商品贸易招商,做好税务服务和政策提前兑现工作,稳住重点存量贸易企业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继续做大做强贸易板块业务,积极开拓对外贸易新领域,力争在连续四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限上批零业快速增长。三是加快完善城市商业配套。加强商业政策和品牌目录引导,联合国企商管和主要商业综合体商管方齐招共引。与相关部门联动,指导推进重点项目的商业业态布局和品牌招商工作。

    (四)实施综保区建设“提升”行动。充分发挥综保区政策高地优势,增强发展能级,提升综保区辐射带动力。一是深化合作,在“次日达”业务基础上,争取更多跨境电商进口新业务的落地,探讨开展跨境出口业务。二是做大做强保税物流。继续做大有色金属保税进口分销;谋划联动余姚塑料城,采用“前店后仓”模式开展塑料粒子保税进口分销业务;充分利用物流中心海关监管场所优势,培育打造新区、余慈出口集货中心。三是内引外牵强化招商。及时根据形势变化修订调整相关政策,积极动员区内企业入驻综保区,同时依靠区内现有企业牵线搭桥,开展“以商引商”,招引上海、深圳等地企业落户。

    (五)实施企业培育“提优”行动。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以推进企业“上规、上云、上市、上榜”为牵引,不断创新企业培育举措,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一是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坚持定向宽松、有扶有控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向制造业倾斜。推动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发展跨越,支持区内外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在新区落地建设。二是加强重点制造业企业培育。三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举办好企业家高级工商管理课程研修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把研修班打造成为提升企业家经营水平、促进业务交流合作、增强新区企业凝聚力的平台,不断扩大培训影响力。

    (六)实施生态监管“提效”行动。一是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上争主动、求突破。争取体制破局,对园区监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层级管理。二是在日常监管上抓合力、强根基。进一步确立管业务就要抓环保的工作思路,明确各部门生态环境管理职责,建立日常协调、会商运作机制,集全区之力解决新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广泛开展业务培训、“传帮带”等活动,增强生态环境管理人员梯队建设。三是在活动创建上学先进、创示范。邀请部、省相关权威机构结对、派驻或在新区开展全国性活动,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创建成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基础上,进一步争创全国性生物多样性品牌。

    (七)实施数据建设“提级”行动。一是统筹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健全电子政务项目统筹管理机制,依托“平台+大脑”推进产城融合数字园区、城市融合赋能平台、“湾事通”应用等重点应用场景建设。二是加快数智前湾分平台建设。在宁波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础上,搭建前湾新区分平台。三是积极谋划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场景。开展新区数据要素相关企业排摸和调研,联合招商部门和国资平台,谋划成立和引进数商企业。四是加强区域基础设施集约化管理。全面深入排摸全区信息化项目、计算资源、软硬件等基础设施信息,统筹谋划,集约管理,为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和全面感知能力提供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