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杭州湾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四五”时期新区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新区人民的共同愿景。高质量编制好《纲要》,对于确保新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
一、关于纲要文本总体情况
《纲要》共八章,约3万字,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发展基础、环境形势、总体要求及“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展望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七章,对6个方面重点任务作了安排;第三部分为第八章,主要是规划实施保障内容。
二、关于纲要起草主要考虑
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贯彻和落实国家、省市的要求,重点突出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并将其贯穿于规划纲要始终,提出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最优区、宁波高质量发展引擎和都市副城,努力走在省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最前列。二是充分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格局新要求。深刻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内涵,科学判断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对照党中央和省市委作出的决策部署和新区的长远发展需求,前瞻性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和重点。三是充分关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要对标进入全国开发区前30强的目标倒推“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和指标体系,又要从新区当前发展存在问题顺推提出“十四五”时期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重大问题。四是注重重大战略任务谋划。重点谋划好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突出产业强基、创新赋能、区域融合、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等重点任务。五是充分谋划支撑规划的具体抓手,共设置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13个专栏,谋划提出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园等7个重大平台和通航机场等45个重大项目。
三、关于纲要主要内容
(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描绘新区未来发展新蓝图。梳理总结“十三五”时期新区发展基础、研判“十四五”时期新区发展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明确下一阶段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从发展基础来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奋斗,新区经济实力迈上新阶,发展能级由县域功能区向省市新兴增长极跃升,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优化,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开发格局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为顺利开启前湾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环境形势来看,新区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疫情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等国际国内环境形势的深刻变化。而新区自身经过10年的大规模开发,也进入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加速期”、高端城市功能培育的“突破期”、区域一体融合发展的“攻坚期”、改革开放全面发力的“关键期”。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阶段性变化孕生出新机遇和新挑战,但总体上看,未来五年仍然处在新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关于指导思想。提出以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为目标,以打造战略性大平台、引进龙头型大企业、建设旗舰型大项目、培育链群式大产业、实现全民式大招商(“五大”)为抓手,以一体化融合、数字化创新、绿色化发展、现代化治理、品质化生活(“五化”)为方向,着力建设高能级先进制造引领区、高层次创新创业活力区、高水平沪浙合作示范区、高品质产城融合样板区(“四区”),努力打造成为国际化大湾区之芯、现代化长三角智城,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排头兵,争创宁波当好模范生“新区样本”。
——关于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实现扩量提质、争先进位,迈进国家开发区前30强,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最优区、宁波高质量发展引擎和都市副城,为宁波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发挥重要作用。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确保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力争实现五年翻番。基于目标定位,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对发展目标进行量化体现。展望2035年远景,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全国一流开发区,进入全国开发区前10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实现再翻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再造一个2009年的宁波工业,基本建成宁波都市副城和长三角营商环境最优区。
(二)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共兴,打造现代化产业新体系。重点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扩量提质,形成互促共进、多元共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明确。一是构建“134”主导产业集群和“131”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二是打造四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提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四是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高能级产业大平台。
(三)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厚植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是新区在全国开发区内争先进位、争创全国一流开发区必须抓好的核心关键。“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创新重大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全域创新体系。一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二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三是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四是营造最优质创新生态。
(四)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杭州湾新区作为前湾新区的核心承载,在前湾时代,一体融合将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轴主线。应立足前湾新区内部融合、两市(余姚、慈溪)一区(前湾新区)联动发展,共同推进沪甬深度合作、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探索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推进前湾新区融合发展;二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高品质绿色宜居新城。推动产城融合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竞争力所在。“十四五”时期,新区应牢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化、功能品质化进程,建设高品质绿色宜居新城,持续提升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是推进全域城市化发展;二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三是建设绿色低碳宜居之城;四是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新区发展内生新活力。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纵深改革为抓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创造招商引资新突破、项目落地新速度和领先发展新优势,打造长三角南翼改革引领示范区。一是深化招商制度改革;二是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三是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七)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区。安全是发展的底线。“十四五”时期,应把安全发展贯穿新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努力建设更加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平安新区。一是建设安全韧性新区;二是打造数字治理新区;三是推进法治新区建设。
(八)加强组织协调和监测监督,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实现“十四五”及二〇三五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规划体系统一协调,完善规划监督评价机制,正确履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形成上下协同、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一是要突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建立统一规划体系;三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