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目标指标执行情况
总体上看,《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大部分指标预计可提前完成或如期完成,宁波杭州湾经开区在2022年度全国开发区考核排名步入30强,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纲要》确定的发展指标有5大类30项,其中6项指标预计提前完成,占指标数的20%;20项指标预计如期完成,占比67%;3项指标完成有困难,占比10%;1项指标未做统计,占比3%。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134”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产业规模稳定增长。2021年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跨过两千亿大关,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448.8亿元,同比增长17.7%。
——产业链群优势凸显。汽车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从“十三五”末的934.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48.7亿元,增长33.7%,新区入选浙江省“415X”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核心区,汽车产业链入选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制”试点。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提质增量,2022年,新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499.28亿元,增长81.4%,占全市比重达到12.9%。生物医药蓄势待发,累计引进康龙化成等产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300亿元。
(2)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提升
新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88.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05.6亿元,增长61.9%;科技服务业发展区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1)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强化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2年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增速达到76.2%,是2020年的3.5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68.7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1.8倍。累计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59家,高新技术企业206家。
——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一期园全部建成投用,集聚高端人才400余名,成立新区首家博士创新站。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获评中国“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功率器件研究所启动建设。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开园,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200余人,揭榜主持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4项。
(2)人才生态链建设不断优化
——人才引培力度持续加大。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入选甬江人才工程34个。新增博士后工作站9家,培养博士后25人。
——人才政策与环境不断提升。迭代升级“五个湾区”人才新政,构筑大学生来新区到留新区的全程支持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有机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纵深推进。沪甬合作取得新突破,引入沪上产业项目9个,区域合作实现了从单向对接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单一招商向多领域合作转变、从政府主导向政企联动转变。
——开放经济显著提升。外贸规模再创新高,2022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3.9亿元,较2020年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3.87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96%,新区被评为浙江省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
——交通互联加快构建。通苏嘉甬高铁正式开工,宁波至余慈市域铁路二期前湾段有望年内开工,杭甬高速复线年底通车,十一塘高速(一期)基本完工,通航机场加快建设,未来新区将正式步入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
——城乡品质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步伐不断加快,新增绿化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新增骨干河道桥梁3座;累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里程19.2公里,位居全市第一。
——教育事业不断加快。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940个,完成任务指标的245%。杭州湾青少年实践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可持续发展特色校外教育营地,宁波科学中学等4个学校成功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
——健康前湾成效显著。以杭州湾医院为龙头,“1+4+N”医联体诊疗体系不断完善;杭州湾医院仁济品牌影响力提升,日均门诊量快速增长。
——住房保障全面加强。国家住房租赁试点建设成效显现,被住建部认定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营商环境改革加速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网办率”达98.8%;实现跨省通办事项24项,全省通办事项54项;开展审批事项“全程代办”服务,项目审批平均提速35%。
——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实施第三轮国企改革,重组海创公司成立前湾产业集团,前湾控股集团成为宁波大市范围内首家获得AAA主体信用评级非市属国有企业。
三、下步更好推进《规划》实施的相关举措
下步,前湾新区将以提升发展能级为主线,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为目标,力争国开区考核争先进位。
(一)全力以赴争取指标任务如期完成。一方面夯实优势指标领先基础,确保“十四五”末相关指标走在省级新区和高能级平台考核前列;另一方面推动弱项指标缩小差距,努力推动相关指标加速追赶、争先进位。
(二)强化优质创新资源投入。一是夯实重大创新平台载体;二是服务壮大企业创新主体;三是发挥完善人才政策实效。
(三)厚植开放发展平台优势。一是巩固提升开放平台核心竞争力;二是实施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化沪浙合作,全力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方案获批;加强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全面合作,谋划启动前湾创新中心和特别合作产业园建设。
(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三是加快发展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四是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五)有效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一是促进投资稳步增长;二是扩大新型消费供给;三是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优化管理体制,推动《宁波前湾新区条例》立法,完善大前湾统筹机制;二是优化规划体系;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落地实施《前湾新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行动方案》;四是创新招商机制;五是深化要素改革。
(七)展现高品质城市吸引力。一是优化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二是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助推乡村更富更美;四是强化生态联防联治;五是强化平安新区建设